笔趣阁 > 东晋谢安传(尹玲娜) > 第85章 九锡难封

第85章 九锡难封


(桓)温疾笃,讽朝廷求九锡,屡使人趣之。谢安、王坦之故缓其事,使袁宏具草。宏以示王彪之,彪之叹其文辞之美,因曰:“卿固大才,安可以此示人!”谢安见其草,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

        桓温此番借咎治卢悚作乱一事入京,本想于新亭起事,代晋自立、改天换日,然而却因对家国大局仍存顾念,最终还是没能踏出那决定性的一步。

        其实不用郗超来说,桓温当然也知自己大势已去,数十年的经营,一辈子的抱负,皆在新亭那看似随意的谈笑声中化作泡影烟云。

        长久以来,一直在心中苦苦支撑着桓温的那根精神的支柱一下子崩塌了,徒剩下一片狼藉、一场荒谬。

        其实,自决定放走谢安、王坦之的那一刻起,那个名叫桓温的大司马大将军的生命就已跟着结束了,如今剩下的,不过一具空壳。

        把所有执念和渴求都放下的那一刻,桓温忽然感到周身一阵前所未有的轻。轻得好像随便一阵风就能把他掀到云上去。可几乎是同时的,又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重。身体上积年累月征战积攒而来的新伤旧痛,瞬间都呲牙溜嘴的叫嚣起来,像洪水猛兽般如数冲上门来找他算账,压得他几乎。

        桓温像是一夜之间老了十岁,花白的须鬓,眼角的皱纹,灰黑的眼窝……褪去了凌人盛气与一身肃杀,桓温已变得和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六十老叟无异。他本没有心力再去做任何事,管任何事,但是建康宫中的事情毕竟还未了,总也不能就这么没头没尾的离开。便只好强撑着一口气力,进宫处理卢悚留下的那摊子破事。

        卢悚其人已于作乱当日被毛安之斩杀,这会只剩下些余孽,便是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桓温又免了桓秘的官,将统领进军的毛安之贬为了右卫将军,虽不无公报私仇之嫌,可也算是对新帝、对太后有一个交代。

        处理完卢悚一事,走到万春门刚要出太极殿廷,桓温忽然两眼一黑,膝头一软,随着一声沉闷的轰响,桓温像尊雕像般直挺挺的倒在了地上。被此情此景吓坏了的随从们立刻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折腾了老半天才好不容易的把桓温架上马车,运回了大司马府。

        自那天起,桓温足足昏迷了三日。此后,他的身体以可见的速度每况愈下,他的意识总是在昏迷和半醒之间徘徊,因此被迫不得不在建康停留养病。

        但是建康这地方,桓温到底是待得不自在。在建康修养了十四日,身体刚有了些起色,桓温便迫不及待的想回他的姑孰老家,任谁也劝不住。

        临行那日的黄昏,桓温再次站上宣阳门外的山丘眺望台城,心里那滋味,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形容。

        三月的晚风还有些凉,郗超让人取了披风来给桓温御寒,桓温却不肯用。看着桓温在几日之间生出的满头白发,郗超的心里又何尝好过,

        “大司马,天色不早,山上凉,我们走吧。”

        “嗯。”

        桓温口中虽应着,可眼睛还是望着台城、望着太极殿。良久,忽然悠悠道:

        “嘉宾……回姑孰之前,我还想去一个地方。”

        “什么地方?”

        桓温沉默了好久,道:“先帝陵,我想去看看先帝。”

        司马昱死后葬于建康钟山,世称简文帝高平陵。

        桓温前往拜谒那一日,原本风和日丽,岂料马车刚刚驶入陵园,天空忽然阴沉,未几,更是黑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阵阵阴风自陵墓方向刮来。王珣私下里好研究些阴阳术数、风水堪舆,见这情状,隐约觉得不妙,可又不便与桓温明说,于是只得急急忙忙的跳马下来,上前拦住桓温的马车,

        “大司马,这……天怕是要落大雨,我们改日再来拜谒不迟!”

        然而桓温却很坚持,只见他探头出来望了望天,转而竟忍着腿疾带来的剧痛,强撑着下了马车,

        “既来了先帝陵寝岂有不拜之理?落雨怕什么,今天就是落刀子我也得去!”

        王珣没了辙,只好冲郗超使劲挤眼睛,郗超看着桓温一瘸一拐的朝陵墓的方向挪步,知是劝不住,只默默对王珣摇头。

        桓温拜司马昱不许任何人跟随,不许任何人搀扶,就那么独自一人,在绵延的墓道上挪着,每挪一步,都是一阵锥心销蚀骨的痛,冷汗一阵接着一阵潮水般冒出来,未过多久,桓温的额头上已布满了汗珠。

        郗超在不远处看着,渐渐红了眼眶,旋即背过身去一拳砸在马车的车厢上,直砸的骨节上皮开肉绽,鲜血直流。

        一声骇人的惊雷炸响,豆大的雨点终于稀疏的砸在石板路上,砸出不少闪烁的圆点。王珣本想送伞给桓温,却被郗超拦下,

        “让大司马一个人静静。”

        桓温不撑伞,在场的几百名军卫亲随也无人敢撑伞。

        桓温在司马昱墓碑前伫立着,雨水滴滴答答落在他头顶,又顺着面颊,流进他的衣领。很快,他浑身都湿透了,凉透了,是从骨髓深处透出来的凉。那凉意让他浑身剧痛,尤其是那条骨节已经变形的右腿。

        见雨势越来越大,王珣不管不顾的搡开了拦着他郗超,

        “我们淋些雨没大碍,可大司马有腿疾,受不得寒,卿又不是不知道,卿难道想让大司马死吗?!”

        说罢,抓起伞便向桓温的方向冲去。然而,就在快到桓温近前时,王珣却不由自主地放缓了脚步,因为他感觉得到,此时,眼前不远处的桓温好像有些不大对劲,

        “大……大司马?”

        王珣一边试探着,一边猫着步子,慢慢靠近桓温,

        “大司马?大司马!”

        待王珣慢慢的绕至桓温身前,只见桓温眼神空洞的盯着一处空无一物的地方,口中念念有词。

        桓温的神色不正常,很不正常。那不是寻常的发呆或是出神,而是一种魂不附体般的呆滞与诡异。

        在桓温幕府这许多年,王珣从未见过桓温露出这样的神情,这神情陌生得,甚至让桓温看上去不再像桓温,而是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另一个王珣从来不认识的人。

        王珣有些慌了,心里还有些发怵,估摸着他是不是被什么脏东西魇住了心窍。他很想伸手去把桓温拍醒,可是又没那个胆。情急之下脑筋一转,便故意猛地一撑伞,“哗”的一声,油布伞撑开的噪响正如王珣所料,果然让桓温受了惊。

        只见桓温浑身一怔,恍然回神,紧接着竟一下子跪倒在地,冲着方才那空无一物处不住的磕头。

        王珣见状讶然无措,好在不远处的郗超见势不对,带人赶了来,几人合力去拉桓温,这时王珣才听清,桓温口中不住念叨的不过三个字——“臣不敢”。

        重新坐上马车,郗超命令军卫快马加鞭,赶紧驶离高平陵。车厢里,桓温怔仲良久,忽然问郗超,

        “嘉宾,知道我刚才看见谁了吗?”

        郗超蹙眉,没有答话。

        “我看见先帝了……”

        郗超心里咯噔一下,还是没有说话。

        桓温顿了顿,神色又变得有些迷茫,望着车顶的一角兀自出神,半晌,问:

        “卿可知殷渊源之子殷涓长得什么模样?”

        郗超略作回忆,

        “圆脸,肥短身材。”

        桓温颔首,

        “是了,这就是了……他方才也在,就在先帝身旁。”

        郗超实在听不下去,怒道:

        “大司马,人死灯灭,灯灭之后不过一阵云烟!大司马方才所见不过是幻象,是大司马的心魔!”

        桓温摇摇头,疲惫的闭上了眼睛,

        “嘉宾……别说了……别说了……我累了,是真的累了……”

        返回姑孰之后,桓温终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仍觉心愿未了,深有遗憾,恐怕自己死不瞑目,于是让郗超草拟文书代为上疏朝廷想求一个九锡之封。

        所谓九锡即九“赐”,乃帝王赏赐大臣的九种礼器,其具体品类历朝各有差异,但唯一一点不变的,便是九赐之封是至高无上之殊荣,历朝历代,非功勋卓著、位高权重者不能受此封赏。

        可也正因如此,九锡之封也慢慢变了味。渐渐从对功臣的荣宠,变成了权倾朝野的权臣谋权篡位路上的跳板和垫脚石。

        回顾前朝曾受此封赏之人、皆王莽、曹操、司马懿之流。

        桓温虽因顾虑南北形势,未敢真的迈出篡位弑君那一步,但他心中那团熊熊燃烧了几十年的欲望之火却至死难熄,只得借这九锡的虚名聊以慰藉。

        朝廷对桓温的态度向来是逆来顺受,甚至可说是有求必应,这一状况在谢安与王坦之开始主政的当下仍无改观。

        桓温九锡之请在朝中传开,本如滚石入水,惊起了不小的浪花。朝臣中的大多数本以为围绕这九锡,定是又要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结果不曾想这次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谢安与王坦之对于桓温所请,竟开玩笑似的想都不想便答应了。对于谢安、王坦之对此事的态度,休说是朝中其他大臣,就是连刚刚调入礼部不久的袁宏都觉得古里古怪,不能理解。

        袁宏文采之绝无人不知,所以草拟九锡文这一重任自然也就落在了他身上。

        袁宏熟悉朝廷典章礼仪、更熟悉桓温,对于草拟一篇让朝廷和桓温两方面都满意的九锡文,袁宏本来信心满满。然而,直到正式开始草拟文书,袁宏才发现自己实在是把这一切想得太过简单了。

        自开始草拟文书起历时数月,袁宏总共拟了也有不下百余份文稿,可每每将文稿拿去给谢安过目,谢安无一不是只看上一两眼、甚至连看也不看便打回去让袁宏重写。桓温自觉时日无多,急于受封,屡屡派人进宫催促,袁宏纵是心急,可谢安不肯点头,袁宏也没辙。

        一开始,袁宏还道是自己水平有限,或有文辞不通亦或不合典仪之处才令得谢安如此不满,然而待改过了几十遍,谢安仍是不予通过。袁宏实在郁闷,不经怀疑谢安是不是看他不顺眼,故意刁难。

        一日,袁宏手捧着再次被退回的文书草稿在屋外的横廊上来回踱步,心里又烦又闷,毕竟他纵横士林这十数年,只要一说到文才,对他那是有口皆碑,他从没想过会有这么一天,自己写的文章会被人反复无休止的否定。这对袁宏来说,简直是比杀了他还叫他难受的奇耻大辱。

        袁宏越想越恼,干脆扔了那草稿,兀自大怒,

        “爱让谁写让谁写!反正我是再也不写了!”

        袁宏正发着牢骚,王彪之好巧不巧前来拜访,见那扔在地上的草稿,拾起来认真览读,不由为其文辞之美所惊,读罢,道:

        “彦伯,卿固有大才,但怎可以此文稿示人?”

        袁宏茫然不解,愣了愣,道:

        “敢请大人赐教!”

        王彪之一笑,走到袁宏身侧压低声音道:

        “听闻桓温近来病势愈疾,怕是支撑不了几时了,这九锡文能拖,何不再拖一拖呢?”

        听了王彪之一番话,袁宏这才恍然大悟。

        谢安此前之所以一直不肯通过文稿原来不是因为他写得烂,而竟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来他谢安和王坦之这两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压根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打算把这九锡殊荣授予桓温。

        然而,与谢安、王坦之同一屋檐下做事的袁宏虽未看出这其中的门道,可身在姑孰的桓温却不会嚼不出这其中的味道。

        是日,桓冲在江州忽然听说桓温病危,于是立刻放下手中事务,连夜赶至姑孰。谁知待他心急火燎的冲进桓温的卧房,却见桓温正好端端的坐在床上,床边还站着桓熙、桓济、桓秘三人。

        “大哥,这……”

        桓冲见状有些发懵。

        桓温见了桓冲,原本严肃的神情有所缓和,

        “买德,来了。”

        “大哥,”

        “傻站着干嘛,来,坐。”

        桓冲耽了桓熙几人一眼,略有迟疑,转而走到桓温床沿坐下,

        “大哥身体如何了?”

        “昏睡了多日,今日精神些了。”

        “大哥,我在江州听说……”

        “听说我快死了是不是?”

        “不,大哥,我……”

        “好了,”桓温笑着拍了拍桓冲的肩,

        “大哥活到这个岁数,活一天赚一天,也不忌讳个‘死’字。”

        桓温说着,伸手将床上的三足凭几拉到背后,软绵绵的靠上去,

        “买德啊,今日让卿来,是有些要事交代卿。”

        桓温说罢,冲一旁的桓熙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和桓济、桓秘出去,好像有什么防备似的,

        察觉到桓熙的不悦,桓冲忙拉住转身正要走的桓熙,

        “大哥,伯道是世子,既是要事,让他听听也无妨。”

        “此事他没资格听!”桓温一张冷脸,毫不客气,

        桓熙闻言一怔,旋即一扭头,摔门而出。

        见几人相继愤愤离去,桓冲有些无奈,

        “大哥何必如此,伯道风华正茂,桓家今后还要仰赖他……”

        桓温扯了扯嘴角,

        “仰赖他?那我桓氏一族岂非只剩死路一条?!”

        “大哥别这么说,伯道是璞玉,并非不能发光,只是尚待雕琢……”

        “够了!我带兵打仗这么多年,他是什么材料我还不清楚吗?”

        桓熙身为桓温世子,桓温本对他寄予了厚望,奈何桓熙天生资质平平,后天又好逸恶劳,文不能谋国,武不能□□,每日只知沉迷酒色,荒颓无度,渐令桓温大失所望,最终心灰意冷。

        桓冲自是深知桓温不喜欢桓熙,话都劝到了这份上,再说下去便也太不知趣。默然半晌,只好换个话题,

        “大哥求九锡的表都递了这么久,为何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桓温余怒未平,冷冷道:“卿以为是为何?”

        桓冲略作沉吟:“莫非又是谢安、王坦之从中做了什么手脚?”

        “哼,不是他们还能有谁?”桓温冷笑:“他们是想能拖一天是一天,等把我拖死,这事也就可以不了了之了。”

        桓冲闻言,一句话已滑到嘴边,然而看着桓温,却又不敢说出来。

        桓温看了看桓冲:“想说什么就直说,跟大哥还有顾忌?”

        桓冲顿了顿:“我是想问…待大哥百年之后,谢安、王坦之二人该如何处置?”

        桓温摇头,兀自发笑,片刻,道:

        “只要我活着一天,他们就一天不敢造次,真等我死了……以卿那点手段,也奈何不了他们。”

        “那……何不趁现在把他们除掉?”

        “现在时机不对,而且除了他们,于卿日后也无益处,自找麻烦而已。”

        “如此……往后我该如何自处?”

        桓温好半天没说话,过了一会,轻叹一声:

        “我这一生啊,大半辈子都活得像头牛,只管低着头往前冲撞,没有路的地方,我就硬生生的给他撞出一条路来。原来我是从来就不信这世上有什么走投无路,土地那么宽阔,到处都是路……可现在……我信了,前面真的没路了……泰否剥复,极则当变,我们桓家也到了该变一变的时候了。”

        桓冲静静听着,低着头,沉吟不语。

        桓温顿了顿,又道:

        “近来秦军在边境常有异动,秦兵顺流东下,犯我大晋是迟早的事。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徐、兗二州刺史……我肩上这些听着显耀的职衔背后担着多大的干系,不必我说,卿也该明白吧?”

        桓冲重重的点了点头。

        “如今伯道无能,灵宝稚幼,我死后,我们桓家能担得起这等干系的唯有卿一人。卿若扛得住,桓家之幸,大晋之幸。卿若扛不住……”

        桓温的声音渐渐哽咽,没再说下去。

        “大哥放心……冲虽愚钝,绝不负大哥所托!”

        桓温转而握住了桓冲的手,他看着桓冲的眼睛里都是泪,可他的嘴角却上扬着。

        可那安然的笑容毕竟未能维持多久,一阵锥心刺骨的疼痛便让桓温的整个表情都变得扭曲了。

        只是一霎,桓温面色忽然惨白,冷汗如雨。这让人生不如死的感觉对桓温来说已是这段时日的家常便饭了。

        桓冲见状,忙起身要去叫大夫,桓温却一把钳住了他的手:

        “谢……谢安……卿亲自去一趟建康……把谢安叫来……我要见他!”

        “这……”

        桓冲痛苦的犹豫着,此时此刻,他一步也不想离开,只想守在桓温身边,可那被桓温钳得生疼的手又让他深深的感觉得到桓温的坚定,他这么不顾自己死活也想见谢安想来定是有他不得不见的理由。

        可是从姑孰到建康,即便是快马加鞭,最快也要等到明天才能把谢安带来。

        桓冲只怕桓温根本等不到那个时候,不禁落泪,

        “大哥有什么想说的告诉我便是,来日我一定原原本本转告谢安!”

        桓温却摇头,

        “有些话……转告不得,我得亲自问……亲自说……”

        “可是,”

        桓温勉强挤出一个笑:“买德……别担心……我就是死……也得等到……见了谢安之后……”

        谁知,就在这时,何伯忽然自门外匆匆进来,道:

        “大司马,有客!”

        桓冲闻言,没好气的问了句:“来者何人?”

        何伯看了看桓冲,又看了看桓温,神情有些微妙,道:“是吏部尚书,谢安谢大人。”


  (https://www.shengyanxs.com/read/43165588/199349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shengyanxs.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shengyanxs.com